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甄氏宗亲,亲爱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大家下午好:
我是人民日报海外网三农频道的刘荣芬,首先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前来参加论坛活动,今天由我来给大家汇报和分享“天下甄氏”专题以及“天下甄氏网”一年来工作中的苦恼和喜悦、劳累和幸福 。
在中华姓氏当中,甄姓人口较少,但却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甄氏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同步。据历史记载“甄”得姓于舜帝三子甄藩,后没有经过其他任何形式的再次封姓,所以甄姓血脉纯正,同根同族。 甄氏家族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植根于中华大地,经过几千年的播迁繁衍,如今分布在世界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各地。
之前对甄氏文化的了解处于空白状态,认识甄江海先生之后才了解到虽然甄姓人口较少,但有众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有绵延八百年的辉煌历史。还有许多的成语典故出自于甄氏历史人物,比如“瘦羊博士”甄宇、“赎苎还金”的甄彬等等。而文昭皇后甄洛更是将甄氏家族推向了更加辉煌的历史时期。东汉、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时期无极隶属于古中山国,甄邯、甄琛、甄济等几代人奠定了无极甄氏的豪门家族根基。
随着时代变迁,朝代更迭,甄氏家族因为官迁、战乱等等原因四处播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广东甄姓始祖甄舜河,1273年举家四代南迁,成就了广东四邑的甄氏豪门望族,舜河后代走向海内外多个国家。各地的甄氏宗亲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和业绩。
我们深为甄氏文化的久远与曾经的辉煌而震撼,决心要深度挖掘甄氏文化,搜集甄氏家族精英人物的故事,以传承中华姓氏文化的精髓,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甄氏家族,促进和弘扬甄氏文化的发展。
去年4月初的一件事情,让我见证了甄氏家族的一诺千金的诚信和凝聚力,那是一个下午,我们正从保定山区往石家庄赶的路上,甄江海接到了甄洪领的电话,说要到河北祭祖,同行的有甄宗源、甄士诚、甄东等几位,这两个人有十几年没见过面,激动得甄江海开车直接奔到了无极高速口,几个人见面后那个亲切,让旁人看着眼馋。第二天中午,大家集中在河北美术学院等待广州宗亲。当时天下着大雨,我想,广州甄氏宗亲肯定不来了,出乎意料的是,大雨倾盆当中,甄国财和甄百鸣的身影出现在了大家眼前。那一刻,我被他们深深的感动了,坚定了做天下甄氏专题的决心。
2015年4月份,人民日报海外网三农频道正式向人民日报海外网提交了做《天下甄氏专题》的方案,经领导详细调查了解认为方案可行,得以顺利批复。我在这里由衷的说一声“谢谢领导的支持和厚爱!”
2015年6月13日,经过了近两个月的筹备工作,在人民日报海外网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天下甄氏专题”在人民日报海外网三农频道正式上线了。
专题上线之前我们走访了山东鱼台、临沂、平邑、莒南、章丘、滕州等多个地方的甄氏宗亲,搜集了部分甄氏文化。山东鱼台93岁高龄的甄殿玉老人给我们讲了山东联合五省二十五县甄氏族谱的续修过程;讲他们年轻时为了保护甄氏族谱想尽办法与红卫兵周旋,终于保留下族谱手抄本的事,每一个保护祖宗文化的故事都在感动着我们。鱼台的甄锡阁老人是鱼台族谱续修的主力,他说能在有生之年参与这一重大文化工程,此生无憾。临沂的甄志远、潍坊的甄宗源、滕州的甄承涛、临沂的甄东、甄开伟、莒县的甄子良等等众多的甄氏宗亲都从很远的地方赶到我们的驻地,为的就是要到他们的村里走一走,看一看,联谊亲情。面对他们的热情,望着他们热切期望的眼神,怎能忍心拒绝呢!这是巨大的亲情感召力,天气再热也挡不住亲情凝聚的热情,伴着隆隆的麦收声,承载着巨大的亲情。甄江海,一个年过六旬的人开车辗转走访了众多的村庄,在浓浓亲情的包围下,再苦再累没说过一声,依然坚持亲自开车走下去!
甄江海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甄氏文化的挖掘和发展,他对祖宗文化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着、激励着大家要把天下甄氏专题做好。
海外网三农频道的工作人员对专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努力做好每一篇文章和视频。文化类的尤其是姓氏文化是很难把关很难做好的,编辑部力求做到每一篇文章无争议,每一个视频都是如实记录。在工作最紧张的时候,频道全体工作人员都将重心倾斜在这个专题上了,在这里我代表频道负责人对三农频道“天下甄氏专题”栏目组的所有工作人员说一声,谢谢大家,你们辛苦了。
专题上线之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联谊更多的甄氏宗亲,深度挖掘甄氏文化,在甄江海的带领下,天下甄氏专题一行人远赴广州的开平联谊了《舜河侨刊》社,探讨甄氏文化的发展,得到了主编甄文瀚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双方达成了共识。甄秀贞、甄绮嫦、甄百鸣三个甄氏宗亲顶着烈日在广州火车站等了两个小时才接上我们。见到年过6旬的甄秀贞不顾炎热,忍着病痛接站,感动的眼泪在甄江海的眼眶里直打转。
《舜河侨刊》的主要工作人员甄逊谋、甄炯权、甄明基几个老人不顾天气炎热陪同大家参观了甄舜河公祠堂,又到南海参观并祭拜了舜河公墓。甄江海怀着虔诚、恭敬的心情在祠堂和墓地磕头祭拜。大家在南海边上畅谈,俨然一家人完全没有南北文化的差异。广东开平花园酒店董事长得知“天下甄氏专题”要到开平的消息,把到加拿大的机票退了,专门接待,大家的热情接待让一行人倍感振奋,完全忘记了疲劳和炎热。
南方的夏天潮热难耐,每天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摄像机的镜头随时就被雾气糊住。我们摄制组的工作人员手拿毛巾不住的擦拭镜头,才终于拍下了几个好的镜头。我们又到了广东最著名的“无人村——簕冲村”参观,这个村子全村姓甄,全村到国外发展,是一个典型的华侨村。一座座精致的洋楼见证了甄氏家族曾经在国内的辉煌,也印证了甄氏家族的勤劳能干和精明创业的精神。
广东先祖甄舜河1273年带领全家四代数十位人口从河北迁往广东,开辟了广东四邑的甄氏家族,并由此开枝散叶遍布海内外多个国家,四邑成了著名的侨乡。广东甄氏族人很重视道德文化教育,在广东开办了著名的达德学校。1992年《舜河侨刊》的创刊承载了联谊海内外宗亲、促进宗亲交流的重要任务。在广东的几天,我们去了开平、台山、中山等多个地方,与广东众多的甄氏宗亲取得了联谊 。
在安徽,“天下甄氏专题”一行人得到了安徽万丰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甄向阳的热情招待,年轻有为的甄向阳是甄氏家族的骄傲,也是一代人创业的榜样,他带动了安徽甄氏宗亲的发展。这里的甄长丰、甄兵、甄圣如、甄圣堂以及老领导甄元和、甄长琢、甄茂叶不管老少,都对祖宗文化有一种崇敬之情,他们热爱甄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心于慈善事业,他们的每一个人都在感染着我们,使大家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最难能可贵的是80岁的甄茂叶夫妇两人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跟随大家步行十几里路去祭奠祖宗,他们很好的诠释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情怀和意义。目睹这一切,让人不由得从心底生出一种崇敬之情,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呢,我们工作人员和大家一块步行至祖墓陪同甄氏宗亲进行了祭奠活动。这一圈走下来,太阳将我的后背晒出来了一个背心, 年轻的工作人员胳膊上晒掉了一层皮。
从安徽回来没顾上休息,甄江海就组织专题栏目组一行人再次赶赴山东,继续走访上次没有见到的宗亲,他说面对宗亲的热情,不去看看心里老是放不下。尤其是听到潍坊的甄宗源讲他祖辈甄作肃老先生连续三年骑毛驴寻根问祖的事深受感动,决心要再访山东。这一次,甄洪领、甄东等众多甄氏宗亲又从几百里地赶来潍坊团聚。潍坊的甄氏宗亲拿出珍藏的清代“家堂”,让大家了解到了潍坊甄氏家族曾经的辉煌。我们走乡串村寻找到了几位当时参与族谱续修的老人,听他们讲关于族谱的故事,虽然语言不通,我们听不懂老人们的方言,但仍然被他们的热情感动着,被他们的情绪感染着。
江苏沛县是刘邦的故乡,是一个文化之乡,礼仪之邦。这里有深厚的汉文化,甄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更广泛的了解甄氏文化、甄氏家族的发展史,甄江海带领一行人在甄洪领的陪同下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江苏。江苏沛县甄氏宗亲会会长甄在国带领沛县宗亲热烈欢迎大家,在村委会众多宗亲促膝长谈,甄宗钦、甄宗臣、甄宗顺等热衷于甄氏文化研究的宗亲不辞辛苦修成了沛县甄氏族谱。在甄宗臣的家里我们看到了甄氏宗亲辛苦续修好的族谱,甄江海随同大家到墓地祭拜了沛县祖宗甄实。
八月初大家赶到了河南,河南的历史文化非常深厚,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期间甄丰瑞、甄金山、甄天义等热心人士一直等到下午两点,坚持等我们到了再开饭。吃完饭先休息,第二天参观祭拜了河南甄氏祖先虎山墓,参观舜帝庙,河南的甄氏宗亲会和甄氏文化研究会对我们工作做了大力支持,在嵩岳塔跟前甄天义将他写的书赠送了两套给专题作参考。
山西是甄姓人口相对较少的地方,山西的甄旺、甄英带头挖掘甄氏文化与全国各地甄氏宗亲积极接轨,甄旺老家的大榆树是当地甄氏文化的一个见证,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善良淳朴,每一个宗亲都如同家人般亲切,和他们一起坐在土炕上围着小饭桌吃饭喝茶,马上有一种回归家乡的感觉。甄旺的奋斗史充分体现了老甄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回来的时候,大家又专程赶往山西代县,看望了生活在代县的甄西元等宗亲。
2015年的8月12日天津大爆炸事件当中牺牲的甄宇航是河北省保定安国市甄庄村人。他的牺牲牵动了海内外众多甄氏宗亲的心,他们一边在为年轻的生命惋惜,一边为甄氏家族的英烈而自豪。全国各地的甄氏宗亲会纷纷送花圈来悼念这位新时代甄氏家族年轻的英雄。“天下甄氏专题”带着各地甄氏宗亲会的心意和委托三次奔赴安国甄家庄,甄江海亲自去慰问了甄宇航的家人,和村里边的甄氏宗亲取得了联系,安国市甄家庄村书记甄永昌、村主任甄志军、甄志恒等多位宗亲接待了专题一行人。
当得知安国甄家庄和博野甄家庄的甄氏家族是弟兄两个的时候,甄江海执意要去博野拜访宗亲,正值中午,大家不顾炎热一路风尘仆仆到了博野甄家庄书记甄宗家里。听到了一些老人说他们确实和安国甄家庄是弟兄两个的说法,说小时候都见过碑文记载,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文革动乱,那些石碑有的被砸了有的深埋了,损失殆尽再难寻找。
得知这一消息,甄江海十分振奋马上又驱车返回安国甄家庄,这里大家也记得有一块石碑,大家顶着炎炎烈日多位甄氏宗亲将石碑挖出来了,频道工作人员也参与挖掘,手拿铁锹笤帚帮忙。石碑上面有明确记载,安国甄氏祖宗甄子真,他的两个儿子叫伯祥、伯易,于明代迁至古祁州。印证了两地的甄家庄是弟兄俩的说法,众人无不兴奋,在这个季节里不只有悲情,最重要的是收获了亲情。
令人感动的是,去年冬天,湖北的甄锦民等四名宗亲带着湘鄂西甄氏宗亲的问候和亲情专程乘飞机来到了从未到过的北方,专门慰问看望甄宇航的家人并送来了大家筹集的一万三千多元的慰问款,还到无极南流甄氏墓地祭拜了祖宗,并捐助了祖墓维护费。
广东的甄秀贞带领广州、深圳两地的甄氏宗亲也长途跋涉看望了甄宇航的家人送去了慰问款。到无极南流祭拜了祖墓捐助了维护款,并到新乐南张村、安国甄家庄看望慰问了甄氏宗亲。
安徽的甄向阳夫妇不顾天气寒冷赶来探望甄氏宗亲,给墓地捐助了一万元维护款,并与“天下甄氏专题”探讨了甄氏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2015年的冬季,是一个甄情温暖的季节。
甄江海的无私付出和奉献精神感动了众多甄氏家族成员,也感动着天下甄氏专题全体工作人员,大家都无怨无悔的做着繁琐复杂的工作,因为口音不同,有时候为了一个词一个人名,一篇文章要重复好多遍,一个视频要做好几次,但没有任何人提出抱怨。保证了页面的及时更新和维护,在这个基础上,为了更广泛的宣传甄氏精英,给大家一个更活跃的交流平台,推出了《天下甄氏网》。这是专属于甄氏家族的网站,便于及时发布和交流信息。
专题上线以来,《舜河侨刊》的主编甄文瀚以及所有编辑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海外和广东的稿件得到了及时的发布,实现了甄氏文化一网一刊互动的融合发展。全国各地的宗亲互动走访,是对我们工作的回报和支持,我们感觉一年多的苦没有白吃,努力没有白做。
一年多来,我们所做的事也有好多人不理解,有人问甄江海,你自己搭钱做这个,图个什么呢?甄江海说,我就图让全世界的宗亲联谊起来,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的家人;要让子孙后代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传承甄氏文化,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图个心安理得。简单朴实的话语感染着大家,再苦再难也得坚持下去。一年多来,运转资金都是甄江海从家里往外拿,他的爱人曾几次说他,人家别人干事都是挣钱,你干事怎么老是贴钱啊!他回答说为了甄氏文化的发展,砸锅卖铁也值得!见他如此坚持,家人无奈,也只好变不理解为支持了。
通过全体工作人员不懈的努力,一年来专题组走访了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广东七个省份的近二百个村庄 ,和大部分甄氏宗亲取得了联系,建立了友谊,成立了“天下甄氏组委会”。通过天下甄氏专题和天下甄氏网的平台,更及时的将甄氏家族的精英人物、优秀企业、优质产品向海内外做了广泛的推介。
山东甄氏族谱上有“金大举入寇,徽钦被掳,河北尽为金地,舍东有佛殿一座名龙泉寺,寺内金大定二年立碑,俊民曾撰文焉。从此金宋不时交兵,我甄族亦从此四散于丰沛滕济之间,鱼邑存者无几”当从族谱上看到这些记载的时候,甄江海激动了,立马起身叫上我们和他一块到龙泉寺考证。据了解,山东没有龙泉寺,且不属于金地,而河北有龙泉寺且属于宋金交兵时期的金地。我们驱车赶往龙泉寺,在寺院一刘姓居士的指引下,竟然找到了金大定二年所立的碑,经过居士的讲解确定了就是当年甄俊民先祖写的碑文。消息传到山东,众宗亲马上就驱车赶来,看着他们激动的表情,再苦再累我们感觉也值。
山东、安徽、 广东、湖南、湖北以及河北多个地区的甄氏宗亲经常到无极祭祖访亲,大家带来的热情和亲情无疑是我们做甄氏文化的最大收获。
今年的清明节,安国甄家庄举行了盛大的祖墓落成仪式,同时还发现了清代三品运粮官的皇上御赐牌匾以及用过的饭碗。这是在甄氏文化研究当中的重大发现。安国甄氏文化的发展激发了其他各地甄氏宗亲的热情,大家热情高涨,纷纷投稿询问有关甄氏文化事宜,虽然累,但我们倍感欣慰。
在走访各地甄氏宗亲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全国各地多地市宗亲保留有族谱,有的省份续修工作也已完成。但是河北由于在文革时期遭受损失较大,导致河北各地甄氏族谱损毁殆尽。修复族谱,传承祖宗文化是无极众多甄氏宗亲二十多年来的愿望,也是原无极文化局老局长孙全建的心愿。
甄江海在走访了众多甄氏宗亲之后就下决心要修复族谱,他说,无极作为甄氏祖地,没有族谱对不住全国各地的宗亲,一定要把族谱整理出来,给广大宗亲一个交代,给“世界甄氏文化论坛”献一份厚礼。如果这件事我们这代做不成,年轻一代就更不好做了。为了使几千年璀璨的甄氏文化得以延续,得以传承,让子孙后代铭记历史,不管多难,都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为了组织大家修建族谱,寒来暑往无数次,甄江海驱车奔波在市里到无极的路上。不管刮风下雨,坚持奔走在无极——定州——新乐的寻亲路上。他的一腔热血和真诚感动了无数的甄氏宗亲,也感动了人民日报海外网三农频道的工作人员。可喜可贺的是,通过甄江海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无极县广大甄氏宗亲和族谱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无极甄氏族谱初稿终于完成,这是甄氏家族文化的一项重大成果。当甄江海和甄建章捧着族谱找到孙全建老局长的时候,老局长含着激动的泪水说,谢谢你们,帮我圆了二十年的梦。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满怀对甄氏文化的不舍和情怀,曾经几十年致力于研究甄氏文化,看到族谱,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为迎接本次论坛成功举办,在族谱整理期间,频道全体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双眼都熬得通红。几次都说实在坚持不住了,但 看甄江海为甄氏文化的发展付出的心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拼命三郎的劲头,大家都咬牙挺过来了,年轻的编辑们都付出了辛苦和努力,做了大量繁琐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底终于完成,这是无极几代人的心愿, 也是我们送给本次论坛以及各位甄氏宗亲的一个礼物。
自专题上线以来,我们共走访了七个省、八十多个县地市、二百多个村庄,取得了部分的文化成果。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做,还有更长的路需要走,还有更多的亲情需要联谊,还有更多的文化需要挖掘······
甄忠义院长自专题上线以来就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大力支持和关怀,现在又无私的提供了帮助全力承办本次论坛活动,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会被甄氏家族永远记住,河北美术学院的鼎力支持保证了论坛的顺利举行。同时,河北省统战部、河北省侨联、石家庄市侨联、新乐市政府、新乐市委宣传部、无极县政府、无极县文广新局、无极县南流乡政府对我们的工作做了大力的支持。省文化厅李九元老厅长、省新闻出版局甄树声老局长、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薛建廷对我们的工作都做了大力的支持和指导。人民日报海外网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以及本次论坛的举办进行了大量的指导和帮助。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也感谢广大支持我们工作的领导和甄氏宗亲。
为了更好更广泛的宣传甄氏文化和甄氏家族的精英以及优秀企业,去年9月份,天下甄氏网上线了,它与天下甄氏专题实现了互补和资源共享。
研究探讨姓氏文化是一个长久之事,弘扬甄氏文化和甄氏风采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我们所做的成绩还微不足道,以后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舜河侨刊》在联络甄氏亲情,促进甄氏文化发展各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要向侨刊社的同志们学习,紧密联谊海内外甄氏宗亲,通过互联网及时发布海内外甄氏宗亲的动态和信息。将更多地信息通过互联网形式发布,“讲述好海内外甄氏宗亲的故事,传播好甄氏文化的声音”,做到甄氏文化南北互动、海内外交融的天下甄氏文化盛景,促进甄氏文化一网一刊的互动和发展。
甄氏文化是中华姓氏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不气馁、不松懈,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去。将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全力打造甄氏文化,使甄氏家族达到共同发展,资源共享,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实现家族梦、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相信,有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有众多甄氏家族的热心参与,我们会将甄氏文化做的更好更精彩。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发展,使甄氏文化再创辉煌,为中华姓氏文化锦上添花!(刘荣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