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天下甄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甄氏新闻甄氏新闻
浅谈甄氏族谱文化

2008年春节刚过,我正在单位值班,嵩山地区的部分宗长找到我谈续修甄氏族谱的一些事宜。当谈到兴趣正浓的时候我答应以后用文字论述的方式谈些看法及郡望、堂号、楹联的有关浅见。

一、 先谈甄氏族谱

常言道:话不离“谱”。话不离谱,从唐代开始,嵩山甄氏就开始修谱,至今先后修过九次,灵感一动就避免不了要谈吾族修谱之大事。河南嵩山望族通过修谱,才能了解、认识修谱的历史意义、宗旨、及目的,使后人不忘前人,继承先祖意志,光耀壮大甄氏门庭。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讲到:“《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该加以利用”。又告诫华夏子孙:“欲兴民族,先从团结宗族入手”。毛主席在韶山家乡深有体会的说:“宗族不敬,谈何爱国”?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也说:“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族谱可以把我们与先人联系起来,过去不是湮没,而是生命,是力量,是可以继承的文化。

族谱不仅饮水思源,更是累计记忆,凝聚情感,珍惜创造,享受过去与未来的愉悦,然后心情坦荡,扬起生命之帆。回顾以往,一度不珍惜我们曾有的亲情和家庭历史,就不可能了解过去,话说未来,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进入亲人、亲情、族情的境界,族谱续述的事情,都与我们血脉相连。因为只有这样的情怀,才有今日的我们。

此次在原谱的基础上,再重新续修《嵩山甄氏族谱》。主要因素是:支多派多,成了“一事多说”,“源流”以讹传讹,真假难辨;“世系有头无尾”或首尾具备中间断代。造成的原因是受过去落后环境条件限制,无法考察或与其他支谱资料相互佐证,是长期关门修谱、错误的积累所致。再者,政治、战乱、灾荒、避难等事变导致失谱。其三是过去续谱、转抄排版、校对出错、误差渐大;四是人心涣散或人才贫乏,经济落后而长期未能续谱,也造成“断代遗漏”现象。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原因和现象,加之,1994年美国“甄氏财团”甄景堂宗亲,通过中央统战部、外交部想归国寻根问祖、究本探源。为了海外侨胞宗亲梦寐以求的夙愿,中央有关部门与河南相关部门联系,高规格接待回归游子。秉承中国一级著名作家甄秉浩宗亲做好准备,高规格接待回归游子。秉浩宗亲热情很高的接此重任,多方详实考究,翻阅谱牒史料,分析、辨识整理,于1994年撰写编撰了一部《嵩山甄氏族谱》。

第十次新修《嵩山甄氏族谱》总卷及各支脉分卷,是由老会长丙寅爷和我父亲明亮等人倡导续修的,由嵩山甄氏文化研讨会主持下编纂。同时,也是在甄氏族人一百三十世天义叔、我父明亮,宁陵一百三十一氏自贤宗亲、和学俭兄长多次到河北无极、安徽亳州、广东开平、山东鄄城、我省的商丘宁陵、开封杞县、信阳、郾城、平舆、平顶山等地考察,联谊各地宗亲、宗长,收集史料的基础上,新修了《嵩山甄氏族谱》总卷和禹州分卷。在修谱中,特别是宁陵的自贤宗亲和广勋老宗长,为嵩山甄氏族人牵线搭桥,提供了山东、安徽、河北支脉世系族谱等资料,使我们理清了年代、历史先贤名人,堂号、甄姓渊源与我嵩山甄族的血统关系,脉络辈分,从而为吾族起到了修谱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此,我谨代嵩山族人表示致谢。

这次修谱的宗旨目的,经甄氏宗亲商量:“敬祖尊宗,弘扬祖德;团结全族,抢救史料;溯本清源,理顺脉络;启迪后昆,耀国荣族”。目的希望能够合族宗亲,把各脉络的族谱统一起来后,尊循“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之准则。凡致美救乏,贺善吊灾,祭敬哀丧,我甄族人须勉励为之。不以亲疏异,不以智愚分,不以贵贱别,不负吾族之所厚望。

鉴此,我们根据祖先留下的各种族谱史料,与各支脉互相佐证,与各地仁人志士,贤达精英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历史重任,办一件吾族“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事,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财富。

至于甄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甄姓分布和迁徙,当代甄姓分布,名人和宗族先贤,历代重要人物,已在《嵩山甄氏族谱》总卷,各地甄族精英才贤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清楚不再重述。

二、 郡望

郡望:《陈留风俗传》载:“舜陶甄河滨,望出中山、河南。”按古籍记载推断,河南一望,应是封于陈国的胡公妫满的子孙,后来成为河南郡(治所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的望族。中山一望,应是“居中山,为邯郸附近”,受周天子封赐甄通的后人。“二望”同属帝舜之后。从时间上看河南一望历史久远,但从发展程度来看,则中山郡的甄姓族人日趋兴旺,迅速崛起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成为显赫的“著姓望族”。

三、 堂号

甄氏堂号很多,主要有:“中山堂”、“还金堂”、“礼谦堂”“庭坚堂”、“嵩高堂”。各堂号都有自己的渊源。

1、中山堂的渊源有二:一是山东一百零五世甄俊氏民曾在中山郡任令,所以山东鱼台、滕州等地尊其为始迁族而用此堂号。二是河北甄氏腾达于“中山国”(郡),兴盛于中山、定州、晋州、无极一带,所以此族就以“中山”为堂号。

2、礼谦堂:出自后汉甄宇的典故。传说甄宇一生清静少欲,习严氏春秋,建武中拜博士。每逢寒冬腊月,皇上都要赐给博士每人一只羊,甄宇每次独取其瘦羊,把肥羊让给他人。这种礼让精神,深得同僚的赞赏。后朝会时,诏问“瘦羊“博士所在;从此京师因以号之,官终为太子少傅。甄氏后世子孙为纪念他,逐取“礼谦”为堂号。(甄宇:山东安丘人、光武帝刘秀于洛阳封此为“瘦羊”博士)。

3、还金堂:典出南朝梁时甄彬,他的人品很高,廉洁正直。他曾经为了钱典当了一捆苎麻,后来在赎回时,发现麻捆中夹有一块五两黄金,甄彬马上送还原主,其后人便以“还金”为堂号。

4、庭坚堂:湖南桑植,张家界,慈利;湖北鹤峰;四川重庆一带甄氏宗亲敬皋陶为始祖,以皋陶之字“庭坚”为堂号。皋陶乃尧、舜、禹三帝的司法重臣。其子跟随舜制作瓦,有一子被赐号仲甄。仲甄之后代被封英、六、许,后又有一支迁至四川,再有四川迁重庆,继而迁至湖北、湖南。至今,此处甄氏堂号仍用“庭坚堂。”

5、嵩高堂:是嵩山甄氏历代之堂号。它渊源悠久,源于甄姓始祖虞舜,源于河南甄姓望门时代,上溯源流,来历有五:一是嵩山因圣祖虞舜在嵩山负黍城建都时敕封而得名;二是舜祖迁帝于负黍,执政于嵩山;三是嵩山甄氏得姓於嵩山陈留段的黄河之滨;四是嵩山甄氏之《姓》乃是陈通奔周时受敇封于嵩山洛阳;五是嵩山乃甄氏“河南名门望族”之本营。鉴于此,嵩山甄姓氏族作为华夏甄氏的高雅名门望族自然要有自己的堂号“嵩高堂”。

四、甄姓始祖传祠堂专用楹联。

樵夫却步,苎束还金。(甄济、甄彬),上联意思是说:唐代汲郡人甄济,字孟成,少年时为孤儿,好学而以文雅著称,在青岩山住十几年,远近的人们都佩服他的仁德,甚至樵夫都不到山上砍柴,猎人也不到山上打猎。下联说:南朝梁中山人甄彬,有德行,为乡人所称道,曾以苎麻抵押给人、后来赎回苎麻时,从中发现五两黄金,立即送还给了家人。

望征直节,家世儒宗。(甄济、甄宇)

汉时瘦羊博士,魏代清白将军。(甄宇、甄琛)

灵蛇示宫妆髻,瘦羊传博士名。(甄洛、甄宇)

舜日尧天可谓盛世怀先祖,河图洛书堪称文明迪后人。(虞、舜)

拔地洛阙秀,啓霏嵩径通。(甄通)

家世承儒宗,瘦羊傅贇名。(甄宇)

襜笠古蔡清威重,贺鹤嵩颖雅望高。(甄逸)

袖裹虹霓衝霁色,笔端风雨驾嵩涛。(甄洛)

苎束还金,司蜀晴天。(甄彬)

弹琴闻政理,望嵩炼仙心(甄琛)

妙灸神针扁鹊在世,圣医仙刀华佗再生。(甄权)

樵夫却步青岩山,望徽直节安国观。(甄济)

从以上的楹联中就可看到,我们的甄氏先祖,历代都是有学识、有胆略、为官清廉,为民视父母,为医技艺高超,为帝忠心耿耿,为父母孝子当先,为人处事德仁高尚,高风亮节,给甄姓族人起到了典范作用 。对此,就把历代楹联传承至今,并分别悬挂在甄家各地的祠堂内以示对先祖之敬仰。

总之,我们嵩山甄氏族人已经编纂出版了总卷登封卷、禹州卷及部分分卷等,其后各支脉都在努力搜集史料编纂分卷。河南嵩山甄氏族人找我谈些以上看法。由于我才疏学浅,对咱甄氏源流及其文化了解不够,又不能有失众望,只得欣然命筆,有不妥之处敬请甄氏族人和外界文化名人多多指教,以便修正。(甄丰瑞撰于禹州 二零一六年四月)


推荐信息

天下甄氏组委会到灵寿甄朱乐村协…

[详细]
首届甄氏经济高峰论坛召开
奔赴万里访宗亲 凝心聚力新发展无极县委…
再赴唐县军城 重温甄氏亲情
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甄洼村爱心企业家春节…
甄氏经济发展座谈会
同根脉 一家亲——定州贾村访亲
甄氏文化研究会成立筹备会在河北美术学院…
正定东杨庄宗亲疫情期间整理甄氏家谱
海内外甄氏宗亲大拜年
河北省新乐市南张村甄氏族谱恭请仪式
友情链接
天下甄氏网 | 海外网三农频道 | 中国好农民
 
Copyright © 天下甄氏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河北供求网 河北名企网荣誉企业-河北企业名录已收录 联系电话:18932531144 联系人刘荣芬